若要評選出廣東及港澳地區的年味符號,盆菜必定榜上有名。
把裹著湯汁的食材夾出,一口接一口吃進嘴中。飽滿Q彈的鮑魚、軟糯可口的鵝掌和花膠、吸滿湯汁的各類素菜……
多種平時不常能吃到的高端食材一盆聚之,看上去是大雜燴,但講究的是“和味”,既有共同的葷香鮮美,又保持各自的口感風味,一盆菜里可薈萃百菜百味。
吃著吃著額頭開始冒出細細的汗,而此時顱內早已放起煙花!
盆菜一出,年味即來
盆菜,源于客家人傳統的“發財大盆菜”,在粵港澳地區十分流行,是當地人逢年過節或者重要喜慶日子時的必吃“硬菜”。它的起源,則眾說紛紜。
傳說一認為,盆菜與文天祥過伶仃洋后有關。
傳說,文天祥被元兵追殺后,登陸東莞(現在的深圳)的灘頭時,船夫們感慨文天祥的一片丹心,紛紛拿出自己家里儲備的豬肉、蘿卜等食材,又捕撈了點魚蝦招待文天祥一行人。
不過由于當時船上沒有那么多碗碟,船夫們便將所有菜肴裝在木盆中獻上。多種菜肴燴在一起就成為了盆菜初代。
傳說二認為,盆菜與南宋末年時期的皇帝逃亡到香港的經歷有關。
宋帝為逃離元兵追趕,落難到如今的香港元朗,正當隨從四出張羅食物之際,當時的村民得悉皇帝駕臨,紛紛將家中最珍貴的食物貢獻出來,倉促間便以盆充當器皿,盛載佳肴。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貴重的食材擺在最上層的方式。
但不管史實如何,盆菜以烹飪方式的多元化,食材結構的個性化,享用時營造的團圓氛圍成為越來越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。
滿滿一盆堆放如小山般的盆菜,象征著“盆滿缽滿”的吉祥寓意。大家手持筷子往下翻找美味的食物,呈現出一片情趣盎然的情景。
怪不得常常有人感慨:“盆菜一出現,年味就來了!”
今天,就為大家推薦一款“頂流”盆菜,誰吃誰知道——
滿盆鮮香,團圓必備
不知道有沒有粉絲朋友們自己親手做過盆菜,光是要把精選的干貨泡發好,就要用上好幾天,期間還得定時換水觀察。
泡發好才是第一步,接下來的熬湯才是重頭戲,得把老母雞、雞骨、豬骨分別預處理好,再放入鍋里熬12小時。
熬好后,過濾掉湯中的湯料,分成兩份,加調料分別做出底湯和鹵汁,用這樣的精華鹵汁為食材提味。
最后,擺盤、淋上底湯就能上桌。
聽到這,估計有不少粉絲朋友們被勸退了。別急,這就為你解鎖更快的做法——Amalee鮑參佛跳墻大盆菜,10分鐘就能吃上盆菜。
Amalee鮑參佛跳墻精選花膠、海參、鮑魚、鴨掌、蹄筋、貝柱、花菇等食材配上鮮美濃郁的鮑汁制成的2千克大盆菜,可謂團圓優選。
在鍋中燒開水,連同盆菜的透明包裝袋一起放入水中,煮10-15分鐘就能裝盤享用,一份足夠8-10人吃!
如果覺得盆菜太大份了,Amalee還有單人份的即食佛跳墻哦,拿來拌飯或者當宵夜非常愜意。